AI登场之后,很多以往的常识被颠覆了,一些以前被说成是“不恰当的着手”,现在也受到肯定了。

从星位小飞缔角的的形态想要再扩大一手的话,以前把黑❶的小飞称为“观音拆”,认为是非一般性的手法而遭到否定。不过,现在反而得到“想再花一手棋时,这手小飞很适切”的评价了。
这次就想来探究一下其背景。AI的想法根源基本上来自于“棋子的效率”,所以总是想让自己的棋子发挥出最大的功能,而把对手的棋子导向挤在一起、效率不好的凝形。

从这个观点来看,以前被认为是好形的❶尖就被认为是重复迟缓的形态了。
这手棋因为很坚实的把角上变成确定地而会有安心感,所以被人类认为是常识性的一着,但以AI的眼光来看,则是“花了三手棋围到这样的 地,其实并不大”。
哎,其实这样的看法还的确没错。

只要一被白①肩冲,接着黑❷到白⑦进行后,角上的实地不能说有多大,棋子也都凝聚迟钝了。
但黑△的位置如果在A位的话就可以接受,所以AI很推荐黑A小飞这手棋,现在人类也跟着这样下了。

观音拆留有白①进三三的味道。
❷至⑦后,黑再A位打时,白B位虎就能死里求生,以前因此认为黑不好。
不过AI的想法则是这样:这个交换是黑棋获利了,因为角上做出劫形,反而让黑棋先手强化了外势,黑就能先抢到❽之类的大棋,相当满意。
这样解释的确很有道理,而能这样看清着手的本质、视野之广大深远,就可以说是AI最强的地方之一。

而且,如果上边黑棋周边变得很强,比如有黑△二子,白①点三三时,黑棋可以考虑黑❷到❻强吃白棋。

黑△大飞之后再❶小尖的话,又该如何评价?
如果白棋还是A位肩冲的话,黑B位推,由于比小飞宽了一路,当然可以满意。
但是此形也还是有“容易被轻松解消”的弱点。就是白②从另外一边肩冲、再轻妙④大飞。AI还是认为右上角黑棋“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地”。

因此就算是大飞守角之后,❶也还是再小飞扩大才是好棋。
如果接下来白A进三三,黑B位挡,接下来如果白棋做劫,黑棋取得外势就能满意。

当然,白棋还有①、③这样破角的手段,而且走到⑰为止可以净活,这样看起来白棋似乎也相当满意,但黑棋还是先手建成庞大的外势,然后回手抢到下边⓲附近的大场,也是相当满足。
转自:打狗棒法 《布局革命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