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棋头
还棋头为围棋专用术语,为古代围棋与明清数子规则相配套的特有术语,现在已经被废止。还棋头一词来源与明清围棋胜负的计算。在古代围棋中,以子多为胜,一块棋要想存活必须有2个真眼(双活须有公气),人们认为眼位是棋生存的必要条件,无法落子,不能计算为子。
规则
按照古代明清数子法,为保证计算比较的是活子多少,一方每比对方多1块棋要还给对方1个子,来平衡多出这块棋多算的两个眼位,眼位不是子,不在计算范围内。唐宋数路法是数空的,则直接扣除眼位计数。在当代地多为胜的现代围棋中,自然取消了还棋头这种规则,眼位算地,但却产生了对地的定义的分歧,导致三大规则不能统一,在这种情况下,数子与数目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。具体有关古棋规则和还棋头的研究,可参考《敦煌棋经》,《围棋规则演变史》(陈祖源)。
举例
例如一般围棋中黑棋有68目,4块棋;白棋也有60目不过是3块棋。(说明:该计算不算贴目)
按照古代中国规则计算
黑棋棋盘上有185子,白棋棋盘上有176子。
双方棋数差为:4-3=1
黑棋有:185-1=184子
白棋有:176-0=176子
结果:184-180.5=3.5子黑胜3.5子
按照古代日本规则计算
黑棋棋盘上有68目,
白棋棋盘上有60目
双方棋数差为:4-3=1
黑棋有:68-1*2=66目
白棋有:60-0=60目结果:66-60=6目黑胜6目
按照当代围棋计算数子法:
黑棋185子 白棋176子
结果:185-180.5=4.5子黑胜4.5子
数目法:黑棋68目 白棋60目
结果:68-60=8目黑胜8目(说明;上述计算主要差在半子上,该处为中国围棋规则与日本围棋规则差异,忽略不计算)
座子制
座子制,是中国古代围棋规则之一,开局前先在4个角星位置交错放置黑白各2子。
现代对局是空枰开局,而“座子” (亦称“势子”、“星”)是双方在斜对角的星位各置二子(形成对角星布局)后开局。
有关座子制,它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,但东汉时期(25-220)肯定是盛行了,这是现在有证可考的。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!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。和现在正好相反。这些是通过文字的记载,得以使我们今人而了解的。最有名的是《忘忧清乐集》,在上边清楚地记录着黑白双方在棋局四角的对角上各摆两枚棋子,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。
围棋里面,还有两个重大的事件(制式及规则)就是座子制和黑白双方先后手的行棋次序。“座子”也叫“势子”。它是在下棋时,先在四角的对角上各摆两枚棋子。以确定黑白双方各占两个角。
古代这种座子制度和白先黑后的规则一直沿袭到清末,前后实行了近一千八、九百年。后因受东瀛围棋的影响,才取消了座子,并改为黑先白后的行棋次序。
座子制可能是因为有效的防止了模仿棋而得以长期流行。但因减少了围棋变化,座子开局较之空枰开局相比,无疑会失去很多变化,使得围棋的生动性、趣味性大为降低,因此随着围棋理论的不断发展,这种棋式现已取消。在东瀛,传说由战国时期的本因坊算砂废除。在中国,民*国时期,受东瀛影响也被废除。
根据《中国围棋史》中的记录:“从现有棋谱资料分析,宣统年间,我国名手已开始废除座子的探索性对局,李子平编印的棋谱《手谈随录》中,共刊登清末棋手对局130谱,其中陈子俊与丁理民废除座子分先两局。这两局棋是我国现存最早废除座子的实战谱,棋书的付印时间也最早。此后经过五、六年,废除座子对局已占绝对优势,它始于清末,完成于民*国初期”,在现代围棋中被废除。
还棋头概述 起源 还棋头为围棋专用术语,为古代围棋与明清数子规则相配套的特有术语,现在已经被废止。 还棋头一词来源与明清围棋胜负的计算。在古代围棋中,以子多为胜,一块棋要想存活必须有2个真眼(双活须有公气),人们认为眼位是棋生存的必要条件,无法落子,不能计算为子。 规则 按照古代明清数子法,为保证计算比较的是活子多少,一方每比对方多1块棋要还给对方1个子,来平衡多出这块棋多算的两个眼位,眼位不是子,不在计算范围内。唐宋数路法是数空的,则直接扣除眼位计数。 在当代地多为胜的现代中国围棋规则中,自然取消了还棋头这种规定,眼位算地,但却产生了对地的定义的分歧,导致三大规则(中国古代围棋规则、中国现代围棋规则和东瀛规则)不能统一,在这种情况下,数子与数目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。 具体有关古棋规则和还棋头的研究,还可参考《敦煌棋经》,《围棋规则演变史》(陈祖源)。 举例 有人评论说,现有的中国围棋的规则优于还棋头。 在中国规则下,左上角的白块,有6个棋子,并通过这6个棋子让A和B成了黑方的禁着点,实现了对盘上8个点的控制。A、B全归白方所有,这块棋因此被计为8点。 右上角的白块,仍然有6个棋子,并通过这6个棋子让C成了黑方的禁着点,实现了对盘上7个点的控制。C点归白方所有,这块棋因此被计为7点。 左下角的白块,还是有6个棋子,但除此外没有已经控制的点,只实现了对盘上6个点的控制。这块棋因此被计为6点。 而在还棋头规则下,A、B、C三点都不算地,于是这三块白棋在数子时被看作一样的,它们的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来,被抹煞了! 两种规则孰优孰劣,是显而易见的。 |
但有人总结了一番,认为还棋头是中国围棋的精髓,中国围棋协会应该尽早恢复,为数字法正名.只有还棋头才能真正科学的解释中国围棋规则.希望中国围棋协会早日恢复还棋头规则。
说明:
还棋头规则后来被东瀛人篡改,修改成了现在的围棋规则。其实东瀛人不知道围棋的本质:还棋头的本质是只有活子才能计算,它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(精、气、神)以及中国人对围棋的认识.
座子制和还棋头是中国古代的棋规,这是中国古代棋手之所以喜攻好杀的原因。其根源还是还棋头,座子制使棋子一开始就处于对称的分割状态,使规则对双方都公平,也是对先手方的一种制约,否则先手方就太主动了。东瀛取消了座子制,又用贴目制消弱了先手方的优势,丰富了围棋的变化;但取消了还棋头,则是不了解中国围棋的生存观念。可见东瀛在哲学上确实不如中国这么博大精深,仅仅把围棋当成一种游戏而已。
当然,在一般意义上,围棋确实是一种游戏。特别是在围棋已成为竞技体育的今天,只要订一个大家认可的规则就可以了,反正规则对双方都是公平的,管它是中国的、东瀛的、应氏的。我个人认为数目制比数子制要公平一些,因为黑棋收后多下了一手棋。如果数子制取消黑棋收后,宁可保留一个单官也要保证白棋收后(中国古代就是这样),中日规则就可以统一了,其它细节都好商量。应氏规则没什么意义,应该被淘汰。
其实,现行的中国棋规沿袭了中国古代数子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。就计算胜负来说,数子和数目都行,数目只是数子的一种简便方法而已,中国古代早就采用,东瀛就是学了中国的。
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棋规就是还棋头,强调活子才能计算胜负,这才真正与子联系在一起了。虽然也能用数目法计算胜负,但概念完全不一样,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子法。如果实行还棋头,贴目可以用贴棋头来取代,如贴1个或2个棋头,这样更加科学。
还棋头将大大丰富围棋的下法,例如:
1、棋从断处生,把棋分断就赚2子,不吃棋也大有收获,棋局将更加好看。
2、大模样的下法又会有市场,四角穿心不见得就好了,武宫流将大显身手。
3、古代围棋中允许对方拆二,现在的棋手对此很费解,其实这是因为古代棋手不怕对方活一块棋,他只要分断就可以了。现在的棋手也有四间夹的下法,对方拆二后一般不利,这是不知古代棋规而乱学古代围棋的结果。如果还棋头,这样走就有道理了。
总之,应该恢复还棋头,具体规则可以再商量。如应氏规则的自填可以采用,这个禁止没有必要,只有打劫中才必须有禁手。再如东瀛规则中放弃一手其实没有必要,这是数目法在单官收尽后不肯损目的方法,在数子法中毫无意义,尽管放弃一手也无所谓。这也看出数目法比数子法要差,太死板了。一子自填也不行,这等于放弃一手。至于其它棋规有所谓虚子的,即在棋盘外下一子,实际上就是放弃一手,当然也不行。应该禁止放弃一手,以实战来解决问题。倒是收单官时黑棋要保留一个单官,如果多出一个单官就算公气,这才是真正的平衡手数。公活不用还棋头,公气不用计数。计算胜负就用中国的数子法,不用填子那么麻烦;用数目法也行,二者结果应该是一致,但麻烦一些,用来判断形势还可以。至于具体怎么做,可以商量,但越简单越好。